难忘的红色记忆访谈
说起我们一家访问人的经历,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次对张桂清老人的采访。作为一位亲历革命年代的老人,她的记忆里藏着太多珍贵的历史片段。1999年那个夏天,我们一行人沿着崎岖山路前往泽覃村,只为记录下这位老人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。
张桂清老人当时已经87岁高龄,但灵魂矍铄,说起往事条理分明。她曾用名张爱兰,在苏区时期担任过乡代表、妇女主任,后来调到中央局做洗衣队队员,再转到中央政府医务科当看护员。这些经历让她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许多革命领导人,也见证了那个独特年代的点点滴滴。我们一家访问人时,老人特别提到她与项英、毛泽覃等人的交往细节,这些第一手资料对还原历史真相具有重要价格。
与革命领导人的近距离接触
在访谈中,张桂清老人详细回忆了她在中央机关职业的经历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讲述在项英家做保姆的日子。老人说:”我给项英做保姆时,白天带小孩,小孩小名叫小狗,我带了挂带三年。顺带提一嘴,还要守电话、送通知,经常来往于董必武、朱德等领导人之间。”
这些细节让我们一家访问人时都感到特别震撼。老人还描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:张亮很讲卫生,每天要洗澡。乡下没有专门的洗澡间,就借老表的蕃薯窖改装成洗澡的地方。这些生动描述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,看到了革命年代领导人朴素的生活情形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老人回忆了她与毛泽覃”共个锅头吃饭”的经历。红军北上后,她随游击队回家,途中与毛泽覃同行。这段经历后来成为我们考证毛泽覃烈士最终岁月的重要线索。
见证历史的沉重时刻
我们一家访问人经过中,最沉重的部分莫过于张桂清老人讲述毛泽覃牺牲后的情景。1935年春,毛泽覃在黄田坑打游击时被国民党兵包围牺牲。老人的回忆令人动容:”他的尸体抬到黄鳝口…原先也在中央政府做管理员的保长邱达辉…晓得我认得毛泽覃,便派人把我叫到黄鳝口,要我指认毛,并给他洗脸。我一看就吓怕了…心里却想:这是共个锅头吃饭的人,怎么就死了?”
这段描述诚实再现了当时的危险处境,也展现了普通群众对革命烈士的深厚情感。老人虽然由于恐惧没有当场指认毛泽覃,但这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反而保护了烈士的尊严,也避免了自己遭受更严重的迫害。
口述历史的价格与思索
通过我们一家访问人的经历,我深刻体会到口述历史的重要性。张桂清老人的回忆虽然有些细节需要考证,但总体上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。特别是关于中央机关日常运作、领导人生活状况等内容,往往在正式史料中难觅踪迹。
不过,作为专业的访问人,我们也注意到老人回忆中的一些疑点,比如关于给张亮带小孩的说法与现有史料存在出入。这提醒我们在使用口述资料时需要谨慎考证,多方印证。但无论怎样,张桂清老人的记忆都是那个独特年代的珍贵见证。
这次我们一家访问人的经历让我明白,历史不仅存在于档案文献中,更活在亲历者的记忆里。记录这些即将消逝的声音,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