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:关键步骤与最新进展

农业强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

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”十四五”规划的重要目标,这条路该怎么走?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近日表示,过去几年,我国在农业强国建设上已取得新进展,保持了农业农村进步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。那么,究竟有哪些关键措施推动着我国迈向农业强国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通往农业强国之路的具体走法。

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强国必先强农。当前,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。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,连续8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但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呢?

科技创新:农业强国之路的核心驱动力

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农业强国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。近年来,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,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进步。从无人机播种到智能温室,从基因育种到数字农业,科技创新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。

你知道吗?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2%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%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农业科技职业者的辛勤付出。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,我们仍有差距。通往农业强国之路,必须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让更多”卡脖子”技术变成”杀手锏”技术。

产业融合: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

单一农业生产难以支撑农业强国建设,必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进步。通过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格链,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
近年来,各地积极探索”农业+旅游””农业+电商””农业+文化”等新模式,让农田变景区、农产品变商品、农民变创客。比如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。但怎样让这种融合更加深入、更加广泛?这需要政府引导、企业参与、农民主体,共同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进步。

绿色进步: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农业强国必须是绿色进步的强国。传统的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排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,必须转向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、生态保育的绿色进步道路。

有机农业、循环农业、低碳农业…这些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各地推广。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,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%,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。但绿色进步仍面临诸多挑战,怎样平衡产量与生态?这需要我们在通往农业强国之路上不断探索创新。

人才培养:农业强国的根本保障

任何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支撑,农业强国建设更是如此。当前,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,”谁来种地”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
令人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、退伍军人、返乡农民工选择投身农业,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。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,吸引人才返乡创业。但要真正解决农业人才短缺难题,还需要完善培养机制、进步待遇水平、改善职业环境,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。

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虽然漫长,但只要坚持科技创新、产业融合、绿色进步和人才培养四轮驱动,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。正如韩俊部长所说,只要我们锚定目标、扎实职业,保持农业农村进步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,农业强国的梦想就一定能早日实现!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