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浩然《岁暮归南山》的创作背景
“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”——这句诗道出了孟浩然怎样的人生转折?公元728年,40岁的孟浩然满怀希望来到长安应试,却遭遇落第打击。这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诗人,小编认为‘岁暮归南山’里面倾吐了仕途失意后的复杂心绪。
当时的情景颇有意思:好友王维曾邀他入内署,恰逢唐玄宗突然驾到。躲在床下的孟浩然被”揪出”后,当场朗诵自己的诗作,当念到”不才明主弃”时,玄宗不悦道:”你自己不求仕进,怎能说我抛弃你呢?”这段轶事成为《岁暮归南山》最生动的注脚。
诗中隐藏的三种人生况味
“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”——岁月不饶人的焦虑跃然纸上。细读《岁暮归南山》,我们能质量出三层深意:
开头来说是对仕途的失望。”北阙休上书”的决绝,”不才明主弃”的自嘲,表面谦虚实则暗含不甘。用今天的话说,这就是古代文人的”求职失败体验”啊!
接下来是时光流逝的紧迫感。”青阳逼岁除”的”逼”字尤为精妙,新春将至的喜悦反而加剧了诗人的焦虑——这不正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”年终焦虑症”吗?
最终是归隐生活的孤寂。”松月夜窗虚”的意境美则美矣,但”虚”字透露的空寂感,让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南山草庐中辗转难眠的身影。
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年?
《岁暮归南山》的魅力何在?它道出了古今相通的人生困境!现代人虽不”归南山”,但谁没有过职场失意时的退隐念头?谁不曾感受过岁月催人老的恐慌?
孟浩然的高明之处在于,他将个人失意升华为普遍的人生感慨。诗中”永怀愁不寐”的忧愁,”多病故人疏”的世态炎凉,不正是每个时代都会经历的常态吗?
有趣的是,这首诗还展现了典型的”文人傲骨”——表面自谦”不才”,实则暗含”明主不识才”的怨怼。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让诗句耐人寻味,难怪能穿越时空打动今天的读者。
岁暮归南山的现代启示
读罢《岁暮归南山》,不禁思索:当遭遇挫折时,我们该怎样自处?孟浩然选择归隐南山,现代人又该归向何方?
诗中”南山”不仅是地理概念,更象征着灵魂家园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的”南山时刻”——暂时停下脚步,审视内心,找回生活的本真。
“松月夜窗虚”的意境提醒我们:孤独不一定是坏事。适当的独处反而能让人沉淀思索,积蓄力量。正如孟浩然,正是在南山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杰出诗篇。
岁暮归南山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生路上,有时候退一步,或许能看到更美的风景。这大概就是这首1200年前的诗作,至今仍能引发共鸣的秘密吧!
小贴士:想体验孟浩然的诗意生活?不妨选个周末,远离城市喧嚣,去郊外走走,感受”归南山”的闲适。谁说现代人不能有隐逸情怀呢?